这个成都姑娘有双神仙手

发布时间:2025/3/6 12:57:49   点击数: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这个成都姑娘有双“神仙手”

易拉罐做的复古首饰火到国外

雁鸿制作的端午龙舟。

  雁鸿用易拉罐做的苗族头饰。

  雁鸿展示她制作的端午龙舟作品。

“国风手艺人”雁鸿

  盛夏的成都,连街头穿过的丝丝微风都带着闷热与潮湿,惹得人心中有些烦躁。但在此时,走进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一栋房屋中,穿过摆放着许多精巧别致头饰、器具的作品展示区,径直走向二楼,就能看到端坐在窗边的雁鸿,她正不停调整着手中已初现形状的手工作品。   一墙之隔,屋外传来汽车的引擎声、轰隆作响的机器工作声、小贩沿街叫卖的喊声……但在此刻的雁鸿工作室中,这些声响似乎经过了一层“过滤”,只听得到她手中吹风机的“嗡嗡”声。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光,她就坐在这里,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手工作品从她的手中诞生。她或用吹风机将热塑材料吹软融化,再将其捏成合适的形状;或者将易拉罐打磨成金属薄片,通过拼接、粘合、组装,将其变换成不同的样态。   用易拉罐做手工艺品,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雁鸿做到了,她用个易拉罐做成片鳞片的冰雪铠甲,用颗坚果壳制成威风凛凛的“黄金甲”,用泡面桶改造为华丽夺目的唐代首饰……靠着一双“变废为宝”的巧手,和对传统文化的诠释,雁鸿成为当下极具话题的国风手艺人。

庆祝“神舟十三号”凯旋她用易拉罐制作天球仪

  三道堰,川西坝子名副其实的水乡之镇。自清代中叶起,这里水陆码头兴盛,逐步形成了端午赛龙舟的传统。而雁鸿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距离三道堰景区不过几公里的一处房屋中。要是没有别的工作,雁鸿会在工作室中从早上做到晚上,行走半径不超过米,将一道工序重复上百次,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在我的家乡三道堰,每年都会举行龙舟会,彼时,堰桥上人山人海,挤满了来观赛的人群,桥下河道中忙着赛龙舟、抢鸭子,真的是热闹极了。”打开雁鸿经常发布作品的视频网站,顺着时间线往下看去,就能发现在其最新发布的几件作品中,有对志怪古籍《山海经》的想象,有对非遗工艺银花丝的展示,更有对民俗文化的回忆感受。其中,一件用易拉罐做成的端午龙舟摆件,承载了她对于端午节的家乡记忆。   先用铁丝固定成龙舟的“骨架”,再将一片一片的热塑材料吹软,附着在铁丝上慢慢捏成龙的雏形,随后用易拉罐打磨做成“鳞片”和龙鳍龙尾,细细粘贴在龙的身体上,再用易拉罐掐丝做成水浪的形状还有莲花。此外,三道堰的标志性建筑——堰桥,也用易拉罐做成后放置于龙舟中……这个通高不过几十厘米的龙舟作品,里面的每一个零件都是靠着雁鸿一点点的打磨、剪裁、塑形得出。而从构思到作品完成,雁鸿仅用了10天时间,就将废弃的易拉罐,做成精美别致还带有香炉作用的摆件。   更早前,为了庆祝谷爱凌夺冠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凯旋,雁鸿还用易拉罐仿制出冰雪铠甲和天球仪,这两件作品先后登上了热搜榜,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漫步在雁鸿的工作室,也能看到这两件手工艺品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特别是那一件用易拉罐仿制的国宝天球仪,不仅前期设计考究,后期的制作更是繁复精细,用珍珠镶嵌了28星宿、00个星座以及2多颗星星。为了能在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将这件作品发布出来,雁鸿跟工作室的小伙伴花了20多个日夜,全员昼夜颠倒赶工,终于在当天交出这个让网友叹为观止的作品。

不满足于材料技术摸索拜师学习银花丝非遗技艺

  对于创作者来说,日夜颠倒的赶工状态,确实不是什么稀奇事。最忙碌与压力最大之时,雁鸿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了7个作品,每天睁眼都要面临着赶工和思考创意的忙碌。   从最初的仿绒花视频开始误打误撞进入手工艺行业,再到制作出霸屏热搜的爆款作品,还有与印尼设计师合作登上米兰时装周……4年来,雁鸿从籍籍无名到备受   从复原古代首饰妆面,到以《山海经》为原型自创国风作品,再到拜师学习非遗技艺提升手上功夫,以及聚焦传统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在国风手艺人的道路上,雁鸿并未停下步伐。“早期的时候,我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觉得我工艺不够纯正。这也是我为什么去拜师学艺的原因,我希望做真正的中国传统工艺的东西。”她说,“一开始,我制作的一些异想天开的作品,都是在进行材料和技术上的摸索。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一般的手工已经不能满足我对艺术的追求,后来我去拜师学习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这就是非遗的技艺了。我需要不断地学习,精进我的手艺。”

从国内火到海外将中国手艺推向世界

  用8个易拉罐仿制苗族全套头饰、耗时两个月用花丝镶嵌仿制霸王别姬虞姬如意冠、复刻清朝金嵌珍珠天球仪致敬“中国航天”……从雁鸿的作品,能看到其飞速成长的痕迹。从年9月开始,雁鸿推出纯原创的《山海经》系列国风视频,从中国神话古籍中寻找灵感,而不是一味复原仿制古代的妆容头饰。就如她所言,她一直在打破所谓的“舒适区”,在手艺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不光在国内,雁鸿的影响力也在海外平台不断扩大,不少外国的网友看到了她的视频后,会在评论区留下不同语言的文字。通过翻译软件,雁鸿也知道这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认可,是对中国手工艺的赞美。这种感受,就像她在年年末去牛津大学演讲时,下了讲台后被学生们包围询问时,看到他们被中国手艺“当场圈粉”的心情一样。当时,她作为手工艺领域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去海外分享自身的创作经历。“我介绍了仿制的电视剧《如懿传》中的一款钿子,下讲台的时候学生们围住了我,问这是用什么工艺制作的,他们都觉得这个头饰非常美。其实一直以来,外国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喜欢,而且他们很欣赏像点翠、花丝镶嵌这样的传统工艺。”雁鸿说。   如今,雁鸿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的国风手艺视频,点击量已经突破了00万,印证着她在海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与之俱来的,自然有创作上的压力,和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向更宽阔舞台的责任感。从手工达人到手工“匠人”,雁鸿明白,自己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我觉得,我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让我能有机会把爱好表达传播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banben.com/nrsj/17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