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绚烂,爆竹声声
“灯龙”所到之处
尽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
1月30日晚,延续了多年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英都拔拔灯如约而至,27支队伍组成绵延数千米的红色“灯”龙,热闹地穿梭于泉州南安英都镇5公里长的街巷,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当天傍晚5时许,夜色还未降临,英都镇的村民早已聚集在昭惠庙前,舞龙、舞狮、大鼓吹、拍胸舞等各种富有闽南特色的表演穿插其中,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整个镇区都沸腾了。
晚上六点,拔拔灯活动正式开始,27支灯阵从四面八方汇集沿着指定路线进发,穿梭在大街小巷,形成绵延数千米的红色“灯”龙。
每个灯阵前都有一青壮小伙,胸缚扁担,肩挑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前行,形如拔船,再现当年劳动者逆水行舟奋力拼搏的盛景。随着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
各灯阵还伴有大鼓吹、礼鼓、腰鼓、舞龙、舞狮、管弦乐等队伍,载歌载舞的英都人,用传统而又独特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灯阵穿梭于村落之间,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在门口燃放焰火,俗称“迎灯”,还有很多村民拿出矿泉水、饮料,摆放在街道一侧,供拔灯人员免费自取。
在英都的拔拔灯活动中,当灯首是一种荣耀,只有去年正月初十至今年正月初九时间内结婚或添男丁的家庭才有资格参选灯首。在传统习俗里,他们还要以“掷筶杯”的方式从资格人群中抽取最终的灯首人选。今年,刚刚新婚的28岁洪耀东有幸当选民山村后宫角落队伍的灯首。“运气真的非常好!几十个人掷信杯,最后被我拿到了!”洪耀东感叹道。朋友在一旁补充说:“新婚的小伙子,肯定很旺的嘛!”村民洪毅强也是今年刚新婚,抢到了民山二队的“灯首”,“从小时候记事起就拔过灯了,这次身绑扁担当‘灯首’,也意味着成家之后肩上有了一份责任”。除了灯首,护灯人员也很重要,有的一家上阵,轮流替换。而拔拔灯需要练习,几百只脚的步调要协同,“灯龙”才会平稳前进。
今年84岁的拔拔灯项目传承人廖榕光依然精神抖擞,积极参与组织和传承。春节期间,他不仅为当地青少年开展拔拔灯讲座,还专门编撰了《从拉纤到拔灯》一书,呼吁全民参与保护和传承这个国宝级非遗项目。
他向记者介绍,今年拔拔灯活动共有27个灯阵,预计多人参加,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观灯人数预计超两万人。“这几年,因为疫情,拔拔灯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今年拔拔灯活动复办,村民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有的家庭3年没回家,这次举家回来参加拔拔灯。”廖榕光告诉记者,这一盛大灯会,体现了英都人民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深深喜爱,以及传承非遗的精神力量。拔拔灯活动的重启,代表着群众“灯耀疫散”的美好祈愿。“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今夜的英都再次重现久违的热闹!”村民洪小杰激动地说。宋元时期,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举行祈风仪式,留下珍贵的祈风石刻。为祈求航运顺利,船工都到英都码头拜祀,拉纤“拔船”,此后,英都昭惠庙把每年元宵灯节结合起来,进行“拔灯”游乐。
一根硕大的长麻绳,每隔六七十厘米挂一个灯笼,男女老少用手拉着,一起使劲往前拉,犹如逆水行舟的拉纤。如今,船工拉纤已成过去,但拔拔灯民俗传承了下来。疫情前,每年正月初九,当地都有上万人参与,再现海丝古渡历史大场景。
据悉,英都镇拔拔灯至今有多年历史,年被福建省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全国九大“灯会”之一。
来源:海丝商报、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等
视频:南安市融媒体中心
教育部发布重要提醒!九日山祈风石刻之九日山南安多个乡镇再传捷报!喜讯!黄东萍夺冠!南安: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储备粮可达50万吨人!年南安市公办学校专项公开招聘新任教师公告发布分享收藏点赞在看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banben.com/yxcl/1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