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丽都东华门,蓉城锦邦新华园。坐落于天府之东成华区的成都市双林小学,是一座美好的光明森林。在这里,所有的生命和文明都得到尊重;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开始一段奇妙的探索和创造的旅程。学校秉承“双馨学堂,秀木成林”的办学目标,“双馨教育”的教育理念。馨,原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在教育上喻指美好的影响。双馨教育,就是以科技之馨和人文之馨,打造品质双林,引导学生在美好影响中走向美好。 建校28年来,该校成都教育“名师堂”和成华教育“黄埔军校”的美名不胫而走。随着双林小学品牌的提升,双林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今年9月,位于成华区圣灯街道的双林小学塘池校区将正式投入使用,馨香四溢,芬芳远播。
科创之馨涵育学生科学素养
科创教育特色,是双林建校沿袭至今的办学特色。年,成华区政府斥资数百万在该校建造全省首个小学科技馆——双馨科技馆。从此,孩子们触摸科学世界有了更有趣、更直观的去处。 漫步科技馆,双馨综合馆神奇的力、声学探秘、电磁奥秘8大主题体验区,让孩子在互动和虚拟操作中体验科学魅力;双馨生命馆让孩子在阳光植物房、滴灌系统、风力发电等11大主题区中发现生命的奥秘和神奇;双馨天文馆分为外太空之谜和地球家园两大主题体验区,孩子们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创新思维也能在此过程中萌发。“沿着科创的脉络,学生‘零距离’触摸科学实践在经历、体验中,引导孩子们在教育的路上感觉真实、观照现实、验证事实。”学校办公室主任邬江介绍,除了上述实体展馆,学校还围绕科技馆,设置体验课程。“只言片语”问号箱、“刨根问底”问题树、“心动行动”体验卡……孩子们通过广泛涉猎体验、专项深入体验、学科主题体验等方式,眼观、耳听、手触、脑思。 在双林,孩子能处处找到科学的影子,它们甚至被融入了日常的学科课程。智慧运动被融入到体育课堂,帮助老师进行运动数据监测;美术课里加入了色彩比例分析,让动植物美学不再抽象难懂;游戏建模能在信息技术课上被运用,模拟实验变得更简单有趣……这些科学知识,还被学校贴心绘制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活动指南,编辑成册印发给师生和来访者。作为“成都市科普体验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双馨科技馆成立至今已留下上万人次学生、家长、老师和专家的足迹。年7月,PISA之父安德列亚斯先生在参观体验后大为赞赏,留言:“为孩子们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未来而教育,祝贺你们!” 当科技馆激发出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后,双林人再度思考:如何创新整合科创体验课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科创+”课程应运而生。 今年4月,在双林小学操场上,该校首届“馨”创客嘉年华活动开幕。多名学生和家长每四人一组,用切块的萝卜和牙签搭建起五百个“高塔”。“搭一小时,比谁的塔高,稳,好看!”五年级3班学生尹佳怡言简意赅说出比赛规则,忙不迭地继续投入激烈的比赛中。 据了解,为了这一小时的比赛,孩子们花了两周时间设计方案、实践练习,制作出数千张设计图,有近万个萝卜塔倒下,创意的火花、科学、数学、艺术知识,就在这些倒下的萝卜塔中被孩子捡起来,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拥有创造作品的学习过程。 学校书记王桔介绍,“萝卜牙签”搭建活动,其实是学校基于当前国际最盛行的STEAM教育下的一个自创课程,也是学校在“科创+”课程新体系搭建过程中的一次新尝试。在双林,科创体验教育、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教育、创客教育、项目式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势被巧妙整合进“科创+”课程中,学生动脑以进行思维拓展,动手以进行实践操作,想象以培育学习乐趣,创造以促进科技创新。不知不觉,自发思考、自信提问、自主实践、自觉探索、自由想象、自能创新逐渐成为多数学生的共性特征;创意思考、创新思维、创造表达,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金钥匙”。 纵观双林28年科创特色之路,如果说从科学到科创是教育理念的提升,那么从科创到科幻,就是教育成果的升级。 引导孩子们阅读与科学相关的经典书籍,一直是双林小学的传统。去年秋季,六年级8班一位同学迷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被语文老师王维令发现,“这本书有巨大的科学素养与创造性人格培育价值!”于是,王老师让这位同学向全班推介《三体》,学生一致表决同意本学期就读《三体》。 科幻+阅读,科幻+文学欣赏,科幻+数学……17个好玩的“科幻+”系列活动,让长达2个月的阅读时间白驹过隙。全班孩子们甚至组合成6个“创客小分队”,玩起科幻小说接力循环创作活动。欢笑泪水,知识才思,用半年时间凝结成一部17万字的科幻小说集——《破茧》。这股“科幻狂潮”还刮到五六年级的其它班级,他们也开始了“读《三体》,创小说”的行动。今年3月刚开学,孩子们便将自己的小说,连同自己的科幻小说阅读和创作感受,寄给刘慈欣。 “科幻小说就是一种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文学,希望你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当然,我还期望阅读科幻小说能使大家意识到,你们每天所学的课本知识并不枯燥,那其实都是一些很奇妙的东西,如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往后学就越能够感觉到它们的奇妙,希望科幻小说能够让你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学习充满更多的乐趣。谢谢你们发来的作品……期待它能够早日出版。”4月5日,刘慈欣回信的消息在校园里不胫而走,令孩子们振奋不已!如今,《破茧》已经被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这部能感受到双林学子们脉搏跳动、童年温度和丝丝芳香的作品,已经将科学与人文素养悄然一体地化作了孩子们心中的永恒。
人文之馨提升学生艺体水平
施民乐之魅,展鸿鹄之志。多年来,“民乐”一直是双林小学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而《民乐鉴赏》课题研究,成为素质教育专业化的桥梁,孩子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民歌、民族舞,了解民乐、热爱民乐,甚至发展民乐。 时间倒回到年的儿童节,该校第四届,以“我爱沙河水”为主题的校园音乐会上,所有歌曲均来自于孩子之手,双馨娃娃们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节目精彩纷呈。这之中多首儿童原创歌曲曾获得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曾多次登央视、赴上海、去宝岛的“双馨民乐队”也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的原创歌曲合编书《我爱沙河水》和歌曲CD也在这天全国发行。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间音乐精粹,沿着这条线,双林随即开展了“川剧进校园”活动。学校音乐教研组长谢洪萍说,为了提升师生音乐素养,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设具有学校特质的“4(川剧的声腔、行当、特技、表演程式等四种基本的课程内容)3(欣赏、表演与创作三种基本的教学形式)2(短课与长课两种课型安排)”,“”川剧课程模块,以及“4(四种川剧欣赏课程的实施策略)2(二种川剧欣赏课程的实施渠道)3(三级川剧欣赏课程的实施网络)5(五步川剧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程序系统。 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学校打破学科壁垒,还通过“开门办学”广纳校外资源等创新形式,多维度“教活”川剧。 “天府国,真气派,自古蜀戏最精彩,昆高胡弹灯,“五袍”“四柱”来,变脸吐火快……”一曲来自双林老师的原创川剧作品《双馨乖乖》,是引进语文组王维令老师的创作结晶。其次,学校积极调动优质家长资源,“川剧进校园”活动,就是家长为学校联系成都市川剧团促成的结果。此外,学校早在建校初就引进音乐特级教师李鸿涛,带领该校音乐组教师进行《民族音乐鉴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随即开发的《双馨娃娃学川剧》校本教材、教师川剧教学参考书,预示着“大学科”的艺术教育理念在双林悄然形成。 育善育美,育体育心。作为“全国阳光体育优秀案例学校”“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定点学校”,双林把足球运动纳入平常的体育教学之中。邬江告诉笔者,每月每班有两堂课专门用于足球基本技术的练习;学校又在大课间增加足球的内容,每天大课间都有不同的班级进行原地踩球、小范围运球、传球等有关足球的活动;除此之外,每天在下午放学后又有几百名学生参加不同时间段的训练,每天都从三点过训练到六点。 在扎实的足球体验基础上,学校又开发实施了校园足球的一套校本教材,教材以游戏化方式设计,分为纯娱乐性游戏、素质训练型游戏和技能型游戏,更把开展足球运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孩子们在玩乐的同时收获健康的体魄。双林小学学生近年在市区体质体能抽查测试中,合格率均达到%。 据了解,该校与成华区的成都列五中学等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了人才输送渠道,近年输送了上百名足球人才;学校还向优质足球学校输送了大量人才,如冯晓宇、谭倩、周信均等进入了省、市足球后备队,成为四川省足球基地后备人选,冯晓宇还成为国家队五人制足球队主力队员。双林小学分别在年“全国小学生足球邀请赛”、年全国“谁是球王”足球民间争霸赛获得全国冠军和大西南片区亚军。
塘池校区9月投入使用让美好的香气散播更远
今年3月,成华区教育局传来一个让圣灯街道片区的市民雀跃的消息:双林小学要开进咱们街道啦! 据介绍,这个暂定名为“成都双林小学塘池校区”的小学,位于圣灯街道人民塘2、11组,总投资万元,占地约23.6亩,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有36个班的办学规模。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而在教育上,则可指有精心设计的安全的学习港湾。”学校校长程郑认为,古诗中有活水源泉之“塘池”,有无声细流之“塘池”,有“小荷蜻蜓”“天光云影”之塘池,“希望这所学校,于方寸之间,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源头活水。” 目前,新校区已经竣工,即将在9月投入使用,一年级计划招收4个教学班,采取“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届时,家住圣灯街道市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名校资源了。
长按以下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banben.com/dsbtd/1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