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接受了深圳都市报采访,为我们解读创办一所高水平研究大学的心路历程。
谈办校背景:
高水平大学是大城市必需品
“整个90年代,香港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扎实,彼时内地专攻学科基础理论的院校很少,科研能力强的院校被赋予攻关国家级科研应用,内地院校能够落地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多。”谈到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初衷时,徐扬生校长坦言:“内地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而支撑这样的发展速度,需要大批国际化、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而香港中文大学正是这样一所以理工见长,文理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深圳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是应运这里蓬勃的人才需求而生。”
徐校长用12个字概括了港中大(深圳)的办学理念:学贯中西,汇通古今,文理并重。徐校长解释道:“‘学贯中西’就是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作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明白不能‘关起门来称老大’。‘汇通古今’则是作为当代人,应该明晰历史的教训。有些学生很优秀,但毕业三五年后普遍感觉很空虚,生活没有目标,变成一个‘空心化’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吸纳不透彻,而国外文化也了解不深,导致自身的价值观产生了问题,这是我们力求让学生明白的事情。‘文理并重’,就是要从多角度去分析事情,不能偏愎地看待问题。”
谈未来展望
人才层次的提高是当务之急
在创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初,徐扬生校长多次到深圳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参加筹备会议,最终达成共识:深圳要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徐校长回忆当时筹备时的画面:大家都认为深圳是年轻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深圳。但如何让来到深圳的人们能留在这里持续发展,最终的问题还是解决教育问题。
徐校长说:“如果深圳只是简单的制造基地并且享受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人才层次的提高就成为当务之急。有了高素质人才,产业的层次才能提高,产能结构就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当记者问及港中大(深圳)的招生情况时,徐校长感慨地说:“我前天在杭州做今年的招生工作时,知道有一位在校生家长开十多小时的高速赶来为学校活动做义务工作,还有一些学界的校长、老师也十分热情地前来帮忙,到活动现场的学生和家长有多人。看到大家都对学校如此认可,我也十分珍视这份信任,更会不遗余力地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在学校的未来规划上,徐校长表示:学校秉承全球招聘的人才引进理念,继续将全世界的知名学者引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校未来还会持续地与名校签学校联盟的协议,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专家团队正在对学校进行考察,即将签约。另一方面,学校会始终坚守中国传统,坚持书院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时代架设一个清晰的价值观。
眼下正值毕业季,徐校长也为即将在年毕业的“黄埔一期学生”做了寄语:“你们应该竖起脊梁,要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人无论在哪都要有脊梁,应该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谈个人选择
到需要的地方实践理想
谈及年为何从美国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徐校长娓娓道来:“我是年1月15日到香港,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前的半年。选择香港首先是机缘,我90年代在香港做了几次演讲,香港的学术环境自由、氛围浓厚。并且香港也是一个中西方交汇的城市,非常地繁荣发达,香港中文大学也十分符合个人期待。”
徐校长还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一段小插曲:我的一位好朋友当时得知我要去香港,力劝我不要去。他说“一流的科学家不会去香港”,但是事实却证明了,香港后来涌入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也有很多科研成果诞生。
如何看待深港间人才的互相流动?徐校长说:当一个城市发展足够先进的时候,人才流动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能抗拒趋势。好比如果你是一条大鱼,你希望到大江大河,甚至大海去遨游。可如果你是小鱼,你面对大海就会害怕,不敢往里游。所以,现代人才应该有胸襟,并不是说一定追求到很好的地方有所发展,而是有包容得失的气度,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转载自深圳都市报
欢迎投稿
邮箱:cuhkszjz
foxmail.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banben.com/dsbtd/14177.html